当前位置:主页 > 查看内容

旅游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16-08-17 18:40| 位朋友查看

简介: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号召。此后,在百废待兴、难关重重却又充满光明前景的经济社会里,旅游这个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行业,迎来了起飞、赶超和跨越的30多年发展历程,开辟了一条具……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号召。此后,在百废待兴、难关重重却又充满光明前景的经济社会里,旅游这个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行业,迎来了起飞、赶超和跨越的30多年发展历程,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可以说,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旅游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世界人民通过到中国旅游,对“冷战”后的中国有了崭新的认识,旅游业直接增加了中国的外汇储备,扩大了对外交往,在塑造中国对外新形象中发挥了独特的巨大作用;旅游引来的海外投资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旅游业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方面,旅游将继续发挥以文旅商贸促进睦邻友好、和平邦交的新使命,为“一带一路”构想的落地开路导航。旅游业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带动转型升级、实现创业创新的“强劲引擎”。旅游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国计民生的要素,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扩大对外交往,塑造对外开放新形象。包括中国旅游业在内的世界旅游业发展历史一再证明,旅游是“和平的使者”,是沟通全球、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行产业。旅游素有“民间外交”之誉。其实,时至今日,旅游已不仅仅是“民间外交”,完全可以称之为“综合外交”。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33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7.8%;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0%和16.7%。国家充分重视旅游业对我国外交的不可替代作用,充分发挥旅游在外交中的综合性作用。这种综合性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促进”:促进国际政治合作、促进国际经济发展、促进国际文化融合、促进国际社会进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移动社会的到来,旅游早已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于一身。作为新时期的外交,恰恰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统一体。因此,旅游之于外交,不仅必要,而且重要,甚至可以说,只有全方位发挥旅游在国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才符合新时期对外交往的新趋势。

  发挥龙头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李克强总理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上说过:“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如今,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增长点。而在这场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洪流中,旅游业异军突起,成为现代服务业蓝图的点睛之笔。近年来,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44.2%提高到2015年的50.5%,到2020年有望达到58.8%;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持续上升,2020年可能达到57%;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已达54.8%,并呈持续增长之势;旅游、娱乐、体育等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例连年提升。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具有产业带动性强、市场消费潜力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征,受到政府、资本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政府政策而言,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性和综合性的政策推动旅游发展。

  旅游业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国际交往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成为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旅游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进步和推动世界旅游发展的富于活力的重要力量。就资本投入而言,2015年全国全年旅游投资额超过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增速为全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4倍;房地产、能源、金融、制造业、农业等大型企业集团均投资旅游,旅游俨然成为一片投资热土。就消费而言,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旺盛,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4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4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3.1%,居民出游率达到2.98次;全年旅游业对全国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的4.88%;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

  不管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旅游业关联面是如此之广,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乃至所谓的第四产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品生产和销售,从经济建设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建设,旅游业都能在其中发挥作用,因此都可以将旅游业作为发展方式转型的引擎行业或动力行业。对于以旅游发展为引擎或动力的发展方式,“旅游+”是其中的精髓。

  旅游先行,促进“一带一路”合作。曾几何时,从中国蜿蜒至欧洲的两条悠悠商道,连接着来自东方和西方的货品与风物,也创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传奇与佳话。不管是贯通西北地区的“陆路丝绸之路”,还是连接南部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向来都充满了神秘冒险和异域风情,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是经久不息、享誉世界的旅游精品线路。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为名,通过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推进中国与欧亚大陆国家的合作与联系,推进欧亚大陆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决策。这个战略的提出,则让“丝路之旅”超越了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的简单范畴,赋予旅游促进跨区域、跨国界、跨洲的政治认同、政策融合、设施互通、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融的重任。这既为相关区域的旅游发展带来了空前机遇,也为旅游管理部门的总体协调提出了重大挑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让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更加自由地往来是旅游业发展乃至“一带一路”战略的题中之义。文化属性是旅游业更具魅力的产业属性,其文化比重及其价值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不断扩大,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历史趋势。旅游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活动。交通的变化、民众的富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为以旅游这种形式去体验和实践文化包容提供了可能。从个体旅游者来讲,旅游者的阶层、时代、人格、动机和消费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文化的内涵和符号,此外,旅游者本身还担当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旅游者在接触当地文化的同时,也把本身来源地的文化留在了目的地,实现两地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在实施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旅游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也因其自发性、民间性而使“走出去”“交流中”有了亲近感、自然性。“一带一路”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旅游业的文化性,旅游者的传播性,旅游活动的亲和力,旅游消费的特殊性将旅游业推到了历史的舞台前沿,成为“一带一路”的先锋和向导。

推荐图文

  • 周排行
  • 月排行
  • 总排行

随机推荐